台灣護國神社公園
臺灣政府
台湾政府
總理專欄
蔡吉源
解殖自治
台灣建國
台湾護國神社
台灣關係法
稅費減半
2007年10月9日 星期二
大溪
大溪鎮最早稱為「大姑陷」,是由泰雅族語「大水」音譯而來。乾隆年間,漳州人沿著大漢溪逆流而上,到此地開墾,因為漢人認為「陷」字不吉利,就以地處河崁地形,取「崁」代「陷」成為「大姑崁」。同治初年,當地住民李金興出仕,李騰芳中舉,鄉民為彰顯科舉功名,又將地名改為「大科崁」,光緒年間巡撫劉銘傳在此設立撫墾總局,又將「大科崁」改成為「大嵙崁」。最後在1920年,日本人將地名改為「大溪」,此名稱就沿用至今。
當台北盆地逐漸為漢人所開拓時,泰雅族等原住民們就逆大漢溪而上尋找新住所,大溪河崁一帶是他們的據點之一,所以大溪最初是為霄裡社與泰雅族等原住民散居之地。
清乾隆年間首次有漳州人沿河逆水到此開墾,此地就逐漸成為漢番雜居的聚落;1803年新莊的林本源家族因漳泉械鬥,而舉家避禍於此,而林家的入住,促進了當地的繁榮,首先他們出鉅資開圳引水奠定了農業發展的基礎,後來更藉地利之便,做起米、鹽的河運生意,所以大溪開始有了小市集。1890年,因北路磺腦專賣局的設立,使本地成為茶葉、樟腦、木材的集散地。而1892至1897年是大溪河運的黃金時期,淡水船運可由淡水、大稻埕、艋舺、新莊直抵大溪,當時的大溪商家雲集,多達三四百家,多集中再現今和平路一帶。後來因鐵公路的逐漸發達,所以大溪的河運最終也沒落了。
當台北盆地逐漸為漢人所開拓時,泰雅族等原住民們就逆大漢溪而上尋找新住所,大溪河崁一帶是他們的據點之一,所以大溪最初是為霄裡社與泰雅族等原住民散居之地。
清乾隆年間首次有漳州人沿河逆水到此開墾,此地就逐漸成為漢番雜居的聚落;1803年新莊的林本源家族因漳泉械鬥,而舉家避禍於此,而林家的入住,促進了當地的繁榮,首先他們出鉅資開圳引水奠定了農業發展的基礎,後來更藉地利之便,做起米、鹽的河運生意,所以大溪開始有了小市集。1890年,因北路磺腦專賣局的設立,使本地成為茶葉、樟腦、木材的集散地。而1892至1897年是大溪河運的黃金時期,淡水船運可由淡水、大稻埕、艋舺、新莊直抵大溪,當時的大溪商家雲集,多達三四百家,多集中再現今和平路一帶。後來因鐵公路的逐漸發達,所以大溪的河運最終也沒落了。
訂閱:
意見 (Atom)